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之旅——大栅栏

  甜品展示     |      2024-10-06 09:17

  大栅栏及东琉璃厂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栅栏及东琉璃厂文保区)位于西南侧,是离最近的、遗存遗迹最丰富、保留最完好、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区域保护与复兴的实施主体,与新成立的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通过与城市规划师、文化历史保护专家、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商业家合作,探索实践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新模式。

  自从2011年起,大栅栏投资公司发起大栅栏更新计划,并成立大栅栏跨界中心,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合作举办设计之旅,邀请中外优秀的设计和艺术创意项目进驻老街区,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提供了新思路——在尊重老街区肌理的前提下,探索老房子新利用,通过设计的力量引入新业态,营造新社区。今年的设计之旅“大栅栏设计社区”的项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板块:通过设计满足社区需求与促进社区发展的产品整合;提供一系列社区服务与活动,帮助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发展,促进社区凝聚力及区域形象自豪感;设计与环境的共生,进行社区建筑、公共环境与设施的改进和完善。

  今年,“大栅栏设计社区”将于9月23日开幕,主体活动时间为9月23日至10月7日,内容版块分布如下:

  主题展览:劝业场的“心源设计——心灵美学新中势”展览;杨梅竹120号的大栅栏更新计划、大栅栏领航员项目展览;以及位于大外廊营8号的迪拜主宾城市展览及活动。

  设计之旅:遍布杨梅竹斜街、三井社区——大栅栏领航员计划改造的公共空间、继电器厂厂房空间、建筑节点及手工艺人聚集地;本地商家、国内外参展项目;移动展览、表演及临时店;大栅栏讲述活动。

  论坛及工作坊:“2030,未来北京”论坛、“大栅栏:居住之间”论坛、社区与开源设计论坛;社区共建工作坊;领航员项目分享会等。

  2015年,“设计之旅——大栅栏设计社区”将有多个参与者、团体、机构、在地居民及商家共同参与,涵盖设计集群、工作坊、论坛、临时店、展览、艺术装置等诸多形式的活动将被有机地编织到胡同特殊的城市肌理及有趣的院落空间之中,通过空间改造、社区生态建设及环境提升、本地区手工艺探索及各门类艺术设计,持续加深大栅栏保护更新与改造的对话,部分群体也将成为大栅栏社区新主人永久入驻街区,成为繁荣复兴的种子,实现活化老街区的新景象。

  大栅栏更新计划于2011年开始启动,五年来创新实践探索了国内首个城市软性生长与有机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模式。当前已完成第一阶段试点示范的工作,从2014年起,大栅栏更新计划开始向社区共建阶段过渡,积极与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社区。

  2013年设计周期间的大栅栏更新计划展,以背景介绍、理论策略、行动(设计周及领航员计划)三个部分首次向公众展示了更新计划的基础信息和工作方向;2014年6月大栅栏更新计划成功代表中国城市馆的首个城市北京以“穿越中国——从北京出发”展览亮相2014威尼斯双年展,同年9月在劝业场以“威尼斯100在北京”平行展览的形式,更深入地就节点模式、建筑类型及功能、商业生态、产权问题及社区参与、推倒重来模式、居民组成、非正式密度等议题做出呈现。

  2015年的大栅栏更新计划展览,以“三井社区建设”主题,将在杨梅竹斜街120号院,系统地介绍大栅栏更新计划从试点阶段过度到社区建设阶段中社区的空间、经济及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方式,通过介绍2013年至今领航员项目的方案及应用,引出居民参与更新计划的路径方法,并对大栅栏模式进行总结,对三井新社区建设进行探讨。

  作为主展的配套空间,位于杨梅竹斜街79号的大栅栏信息中心将在设计周期间向前来大栅栏的游客提供以下服务:1.展览信息咨询,游客可以在信息中心获取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设计社区展览地图以及咨询相关展览信息;2.活动信息发布及集散,游客可以通过大栅栏官方网站以及信息中心获取9月23号至10月7号之间的所有活动信息及进行活动的报名预约;3.大栅栏区域信息咨询及形象展示,游客可以在信息中心内获取大栅栏区域历史、建筑、社区、消费类及大栅栏更新计划相关信息、获取历年关于大栅栏区域的媒体报道和活动信息、购买大栅栏更新计划出版物以及大栅栏区域的衍生设计品/手工艺品。

  世界各地的居住状况几十年来都是关键的议题。“住”是人的基本需求。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所带来的贫富悬殊问题越来越受到瞩目,弱势与被边缘化的群体的居住环境近年来更是吸引到各界的关注。城市,作为经济生产的中心,吸引了大批来自农村的新居民。这些新城市居民,大多数因为贫困及缺乏一技之长,普遍会在廉价和非正式的地方找到定居点,也就是在一些缺乏基本设施以及建造简陋的临时建筑里。不幸的,在当前很多的讨论和辩论里,“非正式”(informality)这个词的定义被过时与可量化的观念所限制。我们希望通过把讨论聚焦在一宗具体的案例 ——大栅栏 ——可以给话语中的术语重新定义,并且打造一个讨论平台,扩大关于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居住挑战的思考。

  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大栅栏没有经历强制性、集中的人口搬迁,或者说,迄今为止,大栅栏当前的区域的商业生态没有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由于政策的变化,前者不太可能发生(省去大量的财政投资以及规划分区和建筑高度限制的法例修改)。后者理论上受到很多规划管理的限制,包括合理的原居住性质功能的改变等。这些政策导致这个地区迫切地需要一个让它在北京不稳定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下的城市更新的政策环境里,依然能够稳定持续的、自下而上的更新住屋存量的策略,而且它必须能够满足居民的期望以及不引发冲突。再者,大栅栏总体构思的关键是如何在推动它的未来进化与保护它的历史价值之间取得平衡。

  “大栅栏:居住之间”是由StudioX与大栅栏跨界中心合作为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的一系列论坛、展览及工作坊。由JeffreyJohnson (Studio X北京),徐轶婧与NeillMclean Gaddes (SANS,大栅栏跨界中心)策展,并得到哥论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院,大栅栏跨界中心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支持。

  在国家级重点保护历史地标——北京坊劝业场内举办的#心源设计--心灵美学新中势 OPEN HEART DESIGN— the NEWMINDFUL WAVE#立体策展项目将结合展中展、论坛、工作坊和先锋雅集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精巧呈现新文化体验区北京坊“可持续发展、文化复兴”战略定位的未来可能。契合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为中国设计}主题,旨在探索“国际化新中式文化复兴”之路,《对照记——新中式设计与当代艺术跨界展》将于9月23- 10月7日期间集结在近十年间在新中式美学探索再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代表性设计师和艺术家,以“心中事”的真实阐述,向观众袒露个人对东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新中势Emerging Mindful Wave》和《再生活Time- tested Warmth》展中展在呈现新生设计力量的同时,也展现国内设计界在手艺新生、非遗保护方面的努力。本展览作为设计周开幕大展之一,协同大栅栏设计之旅,共同串接出街区丰富的当代设计文化亮点。同时在劝业场设举办的“OPEN HEART*CITY社区更新从心出发”高峰论坛全新推出面向全球设计师开放的胡同更新开源设计项目,集结屡获殊荣的国内外建筑设计师、创新专家和商界领袖共同分享城市更新、设计转化等课题。面向大众普及心灵美学的“OPEN HEART*LIFE心中事”论坛、设计师、创业者及投资人交流平台“OPEN HEART*MEETUP”等精彩内容也将在这个涅槃重生为当代设计及生活美学体验场的北京坊劝业场内上演。

  在过去10年中国涌现出来的尊崇魏晋风尚和宋明美学、倡导素朴之华的当代家居设计风尚,不是市场调研、顺应潮流的结果;到更像一批热衷反观自我文化身份和价值世界的设计师和创意人自发的创作尝试。这一小批带动中国和世界同步前行的人开创了今天被称为“新中式”的美学符号和家居设计模式——兼具功能、美感、人文气息,满足兼容中西的先锋消费者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

  生活方式和时代大潮的关系,自有内在因果。这个24/7虚拟联接、信息光速传播的时代,前所未有地刺激着我们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判断力,让为我所用,打破疆界的自如设计称为可能。尽管现代设计坐标系还是以西式思维为原点的,但中西精神会合点显然还是东移了。满足兼容中西的先锋消费者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秉承道德正确Value Correct的设计,依照“生活方式+文化情怀+人本主义+设计实践”的构成原则,“你我他她”开辟空间和通路,吸收新中式文化复兴潮流影响“身份再出发”——将传统文脉打散,变异,转移,重组,以有容乃大的视野和国际潮流化物证邀请活跃于中国创意设计界的NIWOTATA创意人,吸收心灵美学世界潮流营养,探索、思考、尝试适合当下&未来中国人生活的设计和创作。

  秉承“设计在路上”的探索精神,OPEN HEART DESIGN for China心源设计展中展单元邀请中国设计园丁中的代表人物,高扬教授,温浩教授和滕菲教授以“他和他的学生们”主题有机呈现青年设计精英和自己技艺&精神导师之间的设计互动与传承。

  我们相信每个城市和地区应当有属于自己,独具代表性的物品,不是廉价的旅游纪念品,不是十年如一的教科书必买,而是能代表当今设计与创意的,能够传递在朋友和亲人间带来温暖和惊喜的生活好物。Nice To Have就是这样的品牌,我们发现与带来有趣的想法和思考,让城市文化x当代设计,探寻不同地区在地文化与设计生活的连接,研习城市生活美学。

  在北京这座包容与创新兼并的城中,我们收集属于当下时代北京灵感元素的设计,形成关于北京独到和有趣的专题与产品,与活力无限的活动一起,发现关于这座城的全新记忆。用品质和趣味为生活在此的人,创造属于当下的Nice To Have生活。

  项目秉持“用设计的力量保护非遗”的理念,通过联合政府、院校、媒体、设计、手作人,将新的设计元素融入传统手作设计中,从传承与复兴角度,发掘被遗失的文化与技艺,并使其重获新生,与消费市场需求相接轨,使得传统手工艺真正的价值得以传承与复兴并持续发展。

  2014年9月,HOMELAND家园与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手艺新生”公益项目。选择曾经承载福州人传统生活、如今日渐式微的老手艺,征集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来到福州,在了解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为其开发符合现代生活审美与使用方式的产品,使这些手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所挑选的6种老手艺,均是老福州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手作。通过1个月的征集与筛选,最终入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12位年轻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得到“手艺新生”公益项目基金的资助,跟着老师傅开始了在福州的学习与生活,经过3个月扎实了解日常技艺,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审美,对老手艺进行再设计。此次北京设计周手艺新生展,将展出12位年轻设计师3个月的设计成果。

  设计师 Designers:汤丽佳、蒋坷均、余隽、陈福荣、唐冠华、黑余、郝建冬、柴觅、梁艺天、KayanKwok、张诺然、孙艺津

  LKK洛可可秉承“创意是水”“温和力量”的理念,将东方艺术、文化、音乐等元素融于禅悟生活的创意设计中,汲取中华之灵气,领悟中国禅悟生活,形成代表中国未来文化传承的创新设计风格。洛可可创始人贾伟,一直用设计诠释创新、用思想引领趋势、用创意诗化生活,以工笔思想、诗化创意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禅悟生活设计的设计人。洛可可以“创意是水”的理念,在为第二产业——工业的6大领域提供服务后,将创意渗透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成立创意农业,并开始了城市文化创新的实践研究,打造诠释中国式生活之美的[SANSA上上]家居品牌。他希望让创意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每一个公民的生活。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演绎设计出兼具传统文化造型艺术特点的现代时尚单品同时结合现代科技、设计出无线充电手包等智能硬件时尚单品。

  由此,想到西方的抽象绘画。虽然没有类似《芥子园》的方法论,但是介于形式和材料之间,也还是有一些抽象规律可循。例如造型与色彩可以赋很多的形象和情感,然而更多的是创作过程中的“意外效果”作为现代抽象绘画表现的重中之重得到推崇。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环节必须要说,那就是艺术家的情感投入,这很像中国画艺术家的抒发情感,虽然很自我,却非常重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理解当代抽象艺术就必须了解艺术家本人一样,需要综合了解创作过程,了解艺术家脾性,才能够感同身受。其实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的灵魂,古人云“画如其人”,一点没错。

  PAPPSTEA是一个年轻、现代、好玩的茶品牌,旨在为广大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喝茶的场所,让大家重燃对茶的热情。肩负着在年轻人中复兴茶文化、推广健康饮品的使命感,痴迷茶文化的马丁和他年轻活力的团队创立了这个品牌。PAPPS TEA的理念一直是“Quality,International, Young”.

  【莲品】巧克力,作为手工巧克力的代表,有着更饱满的形象和意义,希望通过产品展示使人们能够正确了解手工巧克力以及纯正的巧克力对人们身体的真正的益处

  一次前所未有的中国传统与当代艺术的音乐盛事,将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雅乐,以当代的语言与风格来呈现,以极为独特的方式来链接传统与现代,是为这一次音乐与艺术生命中的“新古典主义”。中国古人三两知己,或于书房、庭院、山林、水傍,饮酒作诗,缓操缦、事水墨等等诸多文人风雅之事,我们称之为“雅集”。

  在大栅栏更新计划的实践中,软性城市生长的有机更新模式在大栅栏错综复杂的建筑、文化历史、产权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交织中,在实践操作中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公共设施软件硬件的缺乏,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大众旅游对传统小企业和手工艺者的影响,本地社区的完整性受到威胁。改善民生、社区共建、风貌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取得平衡——这也使得原住民在保护和发展区域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区域本已落后的生活、社会与经济环境条件继续恶化。

  从2013年起,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中的一个长期项目,同样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大栅栏设计社区”的一个版块,“大栅栏领航员”以小微试点的实施操作探索入手,通过设计征集的方式,尝试解决在区域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公众难题,通过试点激活,形成操作示范,给大栅栏及内部社区带来直接积极的改变,推进本地居民及商家参与地区共建。

  在今年,大栅栏领航员项目以“杂院创想”和“手艺传承”为重点发展与延伸,包括着重关注解决大栅栏普遍的居住空间狭小,房屋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房屋质量等问题,从而归纳出大栅栏在解决胡同区域杂院改造翻新与保护间矛盾的策略与规范;以及本地手工艺者与设计师长期合作平台的搭建。我们将继续与对旧城、胡同区域创新改造有强烈兴趣与独特见解的设计师们一同制定务实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共同参与保护更新大栅栏特殊的建筑环境及公共空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商家和手工艺。

  “微胡同”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项目由著名国际品牌CAMERICH锐驰赞助完成。

  “胡同寄生”是一片寄生在胡同里的“白色森林”,空间晚上是一间胡同青年旅社的空中客房,白天是一个可以承载展览、workshop等活动的公共性场所。

  2.它采用温和而低姿态的加固式植入,对原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并最大可能的保留原建筑的生活痕迹;

  6.制作成本低而改造效率高,可拓展、变化的模块化系统是符合胡同实情的可持续改造系统;

  7.胡同寄生的点滴快速的蔓延,使空间联结成网络,超越各自,变得像一片森林一样丰富且诗意起来。

  杨梅竹斜街66号、72号、74号、76号、78号、80号院是坐落于杨梅竹斜街中唯一一条最窄仅1米,最宽不超过4米,全长66米的曲折夹道中的居民院落。其中66号和74号院的王氏家族最早于万历年间就定居于此,世代经营药铺。49年以后该院落经历了宿舍、书店、文具店等不同身份的变迁,如今借杨梅竹斜街改造为契机,业态升级为咖啡馆和家庭博物馆,一定程度上成为杨梅竹斜街上老店铺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夹道深处的76号原为杂院,部分住户搬迁,现由老北京魏氏一家四口居住,以及外来务工保安暂住。这条夹道由若干种类型的人群共同使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借用居民自己的智慧改造现有的夹道和生活空间,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杂院生活质量,以及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营造为不同人群的交流提供可能性,减少矛盾的产生,也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胡同日常生活的情境。

  参与方:无界景观设计工作室,艺术家、景观设计师、建筑师、人类学专家、66号、74号、76、78、80号院居民

  设计师:艺术家:童岩、黄海涛;景观设计师:谢晓英、张元、邹雪梅、李萍、周欣萌、鹿璐、李银泊、李薇;建筑师:陈一峰、杨晓东、吴璠;人类学专家:范静、黄莹;杨梅竹斜街66.74.76.78号夹道居民:王秀仁、魏兰涛、张俊起、赵鹏斌、李永虎、罗艳玲

  “WIREWORKS”延续2014年大栅栏领航员计划手工艺人和青年设计师合作计划,重新思考传统工艺的生产和设计。今年北京设计周ATLAS工作室继续和铁艺手工艺人周师傅合作,探索精细的金属编织技艺新用途。在尊重技术细微差别和美学的前提下与周师傅合作、实验并帮助改进和开发新的设计语言,同时呈现新的当代审美。此外,新的设计物件反映了现代功能性需求进而帮助扩大此工艺的市场。这些灯具和器具试图为大栅栏社区创造地方独特性。

  大栅栏地区有深厚的手工艺传统,是南城手工艺人们在这里的长期居住和工作,创造了这个街区的固有文化。今天,要复兴这个区域,离不开将手工艺人们重新锚固在这里。杨梅竹斜街90号是一个院内有院的特殊杂院。我们选取的这一排倒座房,仿佛像是一条内部的胡同,这种线型的空间,特别适合于打造一个手工艺小作坊的社区。如何通过设计,使这排通常的倒座房有独到的视觉特色和使用特色,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解决方法是设计一个可以旋转360°的标准门脸单元,通过旋转能够形成两种空间状态,既可以在胡同方向上让出一个小的展示空间,又可以还原为原有的空间。这样,每个手工艺者都可以通过选择窗口的不同模式来与胡同对话,并通过装饰这个窗口展示其个性。这种有特色的空间,容易孵化出手工艺者之家。

  本项目做为北京设计周“大栅栏领航员”计划的一部分,尝试解决在北京老城区大杂院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公众难题,形成实践试点,用创造性思维和设计面对挑战,通过示范激活,给大栅栏及内部社区带来直接积极的改变,推进本地居民及商家参与地区共建。项目以大栅栏地区茶儿胡同22号杂院作为改造样本,在设计过程中提倡通过发展自身产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建立完整的社区经济产业链为前提。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部资源,最后建筑与空间可以成为这种内外交换的平台,建立有机更新的机制。在我们的设计中提出“新建、私搭、乱建能否成为未来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设想,通过众筹、互联网在线运营、空间改造等策略对现有杂院进行改造。大栅栏历史上是聚集全国商贾进京驻留之地,形成大栅栏特有的“外来文化”、“草根文化”与“混杂文化”。今日的大栅栏,作为文化的延续,区别于精英化的社区,这种外来混杂性需要延续。

  今天当我们重访这片区域,进入胡同的深层结构之后意识到,胡同的内部在被历史多次涂抹和滥用之后,已经被排除在城市文明进步之外。这片区域处在城市的中心,却在智力,文化,经济各层面停止了与城市能量的交换。我们赞同谨慎的保留胡同的原有空间结构,在这个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计划,研究,深入回看大栅栏过去的繁荣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成因,将之与今天的城市结构进行比对,连接,企图找到一种立足于北京自身,有别于今天从他处直接舶来的城市空间类型(比如CBD,shopping mall)。耀武6号作为该计划的第一个尝试,先将杂院的临路一侧小部分打开,将杂院内部与外界产生能量交换,杂院内部暴露在公共的观看之下,形成一定的杂院自治更新,其内部未来可以成为胡同绿化的延伸。同时,开放的部分也为胡同提供了公共活动的可能。

  都市中的北京人无时不在使用着电梯,胡同的居民则需要穿过杂院闪进小屋。这些在过于拥挤的城市空间中的中间层次,不被当做自然交流的合适场所。杂院与电梯因为它们的差异却产生了合作的可能。“車立”探讨了杂院与电梯嫁接所带来的戏剧性的空间,从而为介入式更新提供新的思维工具。该作品由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朱竞翔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为大栅栏地区的更新计划。

  谦虚旅社——一块还给院子的小面积大杂院里来了一群年轻人,想在一些空着的房子里安营扎寨,建立青年旅社。

  院子已被居民搭建的小厨房占满,自行车停在其中,杂物四处堆放。年轻人的到来会使院子更加拥挤。

  为了和老街坊和平共处,设计选择了“退让”的谦虚态度。通过一组带有床、写字台和门的可滑动立面,改变房间和室外面积配比,在一些时候,把一定面积还给院子,用以“偿还”邻居私搭厨房所占据院子的面积。

  屋檐下的室外面积可以作为公共休闲空间使用,也可以用来停放邻居们的自行车,也可能成为年轻人招待老街坊的室外吧台。现在谦虚旅社样板间已完工,在设计周期间,会提供样板间的展示,同时还应该会有第一批3位年轻人试住进去。设计者也会给大家带来继续去年的新故事,退让出的院子即展场。走累的话可以来这里坐坐,和我们聊聊这块还给院子小空间其他的利用可能,我们准备有简单下午茶。

  影院是BaO建筑设计室在炭儿胡同28号展开的一个临时项目,并录属于大栅栏领航员长期项目中。这个功能实验试图探索,当我们赋予一个意想不到的空间出乎意料的用途时,它是否可以拓展我们对胡同建筑的新的认知。小院被临时改造成半户外圆形剧场,并将成为一个出发点,以此重新激活现场,创造一个集体行动的空间。该空间被认为是一种基础设施,一种带有工具属性的空间,以此触发当地和更广泛的社区的参与,成为一个特别的,但又不完全具有确定性的活动场所,。

  古代,中国人捕萤制灯。萤火虫在半透明的灯罩里散出亮光。自那以来,灯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时至今日,灯的重要性毫未减弱。每当太阳落山,大栅栏热闹繁忙的一天落幕,黑暗的纱幕便笼罩这片胡同。因缺少公共照明,人们也不愿使用高耗能的老旧电灯,这片地区一到夜里便几乎陷入漆黑。

  萤火虫灯,是瑞典设计师亚历山大·阿内布林克(Alexander hnebrink)、大栅栏跨界中心和天派鞋业的优秀手工艺人张国庆倾力合作的产物,集现代科技和传统手工于一体。灯由手工吹制玻璃和节能LED灯泡组成,玻璃外有手工缝制的皮制护套,便于携带或悬挂。灯可用USB充电,也可太阳能充电,利用北京日照充足的优势。萤火虫灯既可作手电筒,也可作室内外多功能台灯,解决了大多居民的用电需求。

  通过观察自发的和不受控制的自主建设,我们发现胡同空间的最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其对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无限的可能性,解决办法,和创造性利用。这些创造性活动是在内部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将原有的家居空间向外延伸到街道,并利用公共领域来做为私用。

  双喜项目探讨如何重新组织那些在家庭空间中无法实现的公共功能这一趋势。它的目的是提高社会密度,提高生活的多样性和生活品质,并以各种可能的想象的途径来最大化的在居住社区里享受生活。

  该项目提出了一个在整个社区广泛分布的,有吸引力的新公共服务点系统。这些区别于一般的城市露营,养鸽或园艺,更着重于交流层面的使用,像是公共戏剧和表演的舞台,艺术工作室,公共运动场和游泳池,打羽毛球或者滑冰平台,或是观星台或临时集市。这一城市设想的未来研究方向将对具体单个的大杂院房子进行改造利用。

  双喜项目也是作为可行性设想的一个机会的孵化器,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启蒙。旨在通过解决基本需求来改善生活水平,将着重于文化性的,社会性的和心理需求等生活享乐方面,并提供了一套使人愉悦的解决方案,以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区。作为项目的重要主题,包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公共空间的创造性使用;以及塑造强大的公共特征的微型地标来创造屋顶风景。

  北京设计周期间的临时展览将在笤帚胡同8号一个被人忽视的空间举办,将使其能够临时接纳公众。展览将呈现未来社区建设中的一些可能性方法和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联的物材和不同的建设模式的研究。;同时也将展出针对笤帚胡同8号的项目,这是一个小型的公共桑拿中心结合一个休闲的屋顶露台花园,和一些额外的多功能房的项目。为房子设计的具体试点项目可以在北京设计周之后进行进一步开发:图纸,印刷,三维模型将用于展示此项目,以便收集社区居民的反馈意见同时展开讨论。

  位于大栅栏三井社区笤帚胡同9号的“阶屋”由原合院内的倒座房改造而成,作为“胡同里的公共起居室”,是一处可以让人相遇、交流的新型社交场所。

  木质休闲阶梯仿佛是胡同地平面的延续,在“起居室”中划分出兼具开放与封闭的垂直空间,并与其对面的墙壁及胡同本身产生了紧密的相互作用。另外,两面植物墙和屋顶镜像也为公共空间创造了趣味景观。邻里街坊、附近小学校的学生和外来访客可以在高低起伏的台阶上休憩、玩耍,甚至举办小型娱乐活动。

  由于利用了原本倒座房下沉地面产生的高差,阶梯背后的空间相对完整,可用于举办展览和工作营。为了保证院内其他住户的隐私,这个空间拥有一个独立入口,带有4个通气窗的玻璃砖墙使之与院子分隔开来。

  大栅栏领航员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反映大栅栏的现状,去发展一个能够激活胡同生活的领航员项目.

  从大量的可能的介入手法以及可能的问题出发,强烈的特征和大栅栏地区的社区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然而由于这个区域基本被居住的四合院所占据,因此缺乏公共功能,也缺乏一个不同功能的平衡的比例.

  从最初的胡同发展到现在,它的需求也随着时间而变化.大栅栏领航员项目会是一个向社区增加缺失的公共属性的时机,去刺激甚者更多的社区生活并创造活力和强度,提供社交活动的空间.

  通过给社区不同的组团增加公共功能:儿童活动场和茶室,一个集体的场所被创造了.它能够增加胡同的多样性和活力.

  通过把院子刷成红色,将其转化成爆炸性的颜色,它会变成一个热闹且吸引人的地方让社区和游客享受,会成为大栅栏地区一个令人兴奋的目的地.

  它也会将目前的生活环境变得有艺术性.这是由社区自己完成的并且为社区服务的.

  众建筑/众产品与大栅栏跨界中心共同建设了2个“内盒院”展示区-杨梅竹斜街72号与笤帚30/32/37号,这里具有原有居民居住,孵化SOHO,民宿,展览,办公室等不同功能,也采用了坡顶/夹层/超薄墙体/堆肥马桶/净化槽等新技术与产品,并开发了伸缩淋浴间/上翻门/滑动门/平开门中门等改善居民使用条件与院落关系的新做法,充分展示出“内盒院”作为一种旧城更新的新方式所具有的潜力与可能性。

  在2015设计周期间,“内盒院”将在笤帚胡同37号南屋得到全面系统的展示,详细的介绍它的方方面面,及日后的发展运营计划。

  串板车诞生于北京的老胡同,它专为小尺度的、机动车不方便进入的城市环境设计。

  电动版串板车采用锂电池供电,自重轻,方便折叠和随身携带。串板车使用较宽的层压面板和大尺寸的充气车轮,可以让你在颠簸的胡同路面舒适的来回穿行。电子锁系统被集成到串板车的前叉部分,转动把手就可以将车锁在路边,确保你在胡同安心的漫步.

  串板车也可实现共享,并定点配备拥有充电和垂直存放功能的充电站。通过智能手机APP可以实现预订/支付/锁定/解锁等功能。充电站可以设置在停车场和地铁站周边。人们可以把车辆停放在较远的地方,租赁串板车进入到步行街等狭窄地区。串板车对于机动车严重拥堵地区来说是接近人的尺度的更理想的交通工具。

  设计建议将面向胡同的那些封闭墙面打开,促进杂院内部空间与街巷之间的交流,提升街区活力。充分利用光学原理,将有趣味的可动门窗开口与各类透光与反射性表面材质结合应用,扩大视觉心理上的空间尺度感,营造”看与被看”的院落内外互动关系。开放外向性的沿街立面可结合绿化及户外家具,遮挡胡同墙面上的现存零乱公共设施,同时体量足以阻挡胡同内的任意停车,还给建筑物完整干净的门市面。

  设计的另一个重点是从竖向拓展空间–在屋内充分利用传统民房的斜屋顶下方空间,并局部设置活动隔断及家具,让白天营业面积最大化,而晚间变回住居空间,形成可伸缩变化的公私领域;在院内增建屋顶平台及局部建筑物改建为二层,增加室内面积和私人院落空间。

  “微杂院”是张轲及标准营造对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院,一个典型的北京“大杂院”进行的更新式再造。并通过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使“微杂院”成为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形态。项目由著名国际品牌CAMERICH锐驰赞助完成。

  高密容器,建筑、艺术与空间研究,将是一个用于生产、发展、展示的独立空间,定位、探讨、剖析建筑、艺术、建成环境及相关领域。功能将包含展览、艺术家驻留、出版,以及一个支持学科交叉对话和实验性建筑、艺术、设计项目的开放平台。

  高密容器将提供广泛的展览、活动、出版与装置;聚焦于其建筑与城市状态的独特性,并同时回应国际上与艺术、建筑、建成环境相关的探讨与理论。

  高密容器的展览强调实验性地应对大栅栏复杂的城市挑战,同时针对当下关于城市居住、当代建筑、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等命题,提出非常规的定位、行动与策略。展览将涵盖:多媒体个展,以回应高密容器特殊的城市与建筑状态及其都市环境;特定场域装置艺术,将艺术在大栅栏中从空间内部延伸到其毗邻区域;主题性的群展,探索建筑、艺术、都市主义与设计在本土与全球中位置。

  高密容器的展览旨在建立起画廊的物理空间、都市文脉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使其本身也成为一种建筑实验;它将打开面向当地社区对话的平台,同时也将成为提供生产、展示,并混合了实验与批评角色的国际平台。

  由北京胡同街道为发想,在胡同老房子里建立一个由一条小胡同与小箱房街屋组成的室内胡同系统,光影穿过丝架、铁丝、布,描绘出由虚到实的小箱房草稿;并加入片断的老家具、木头、电线杆等造型物件,展出属于老胡同的过往记忆,也预告著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将汇聚胡同内原零散空间,以聚落型式来呈现新型态的居住样貌,并创造出旅居者独特的箱房空间体验。

  此系列展览以“生活与记忆”、“残片与整体”、“想象与现实”为核心,创造出胡同街道房子内亦有胡同的有趣景象,历经12年、5国、10城市、12次展览,由台湾打开联合主持人刘国沧与其团队创作。

  小青年儿的老古董团队的目的是某种程度上的文艺复兴——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并把他们带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设计师的存在意义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一点让我们产生了有关研究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代入现代生活的思考。我们这次的合作对象是来自大栅栏的老北京年画手艺人张阔师傅。我们将用现代设计手段解决一些问题,如何让老北京木板年画在大栅栏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让现代人了解和喜爱老北京木板年画以及如何改善老手艺人生活现状等。

  我们的设计是用一系列精细的装饰提升已有建筑和街道的艺术性,并加入新功能区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社区精神纽带。我们的设计是将大栅欄进行一系列的外立面改造。新的立体外墙融合了公共与私人空间。我们用新的结构覆盖住空调箱和其他设施,以有效规划已有设施并假如有利的新功能。已有的功能元素可以被分成两大类,社交型和实用型。我们想要将社交和实用融和到新的外墙设计中去。另外,我们加入了新元素太阳能发电充电站;这样本地居民可以在房间有足够的设施,游客也可以在游览是为他们的自行车或手机充电,或读屏幕上的信息。我们也提议拉伸一部分外墙上的窗户来增加房内的居住空间,提供更多的自然光,和增加私人与公共空间的融合。

  幸绘工作室秉承着着“慢走大栅栏,速写老手艺”的理念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大栅栏地区的老工艺。我们用画笔还原了手工艺的生活场景,记录了衣、食、住、行相关的老手艺的工艺步骤、所需工具与匠人生活。希望给旅行者、手艺爱好者和设计师提供指引。

  与本地居民段宝玺大爷一起,开展面向参观者和游客的木工制作活动,培养手工制好者的兴趣,并为本地手工艺居民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应该经过细心挑选,从功能到美学,值得你每日使用,并为生活加分。新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并不是仅存于电子屏幕上,纸本出版其实更多精彩。书的设计店在线上线下同步提出“物介”概念,推荐日常设计物件和创意媒介。书的设计店户外空间也和SmashaCup和Nocker Coffee分别推出饮品。

  生活的价值,无法用一张张的标籤去定价,那纸张太过单薄,乘载不了独一无二的你我。

  Nocker Cafe是一种咖啡上门的新型态移动咖啡概念店,透过复古的经典自行车提供北京直烘新鲜咖啡、咖啡制作教学和空间创意等服务;书的设计店与同样是透过书的选择、阅读的过程使读者能有所成长和启发,因此这次与书的设计店 X敲敲咖啡的活动结合,使所有参与者能在学习、阅读、制作和品味的过程中,重新赋予生活的快乐与价值。

  自从2011年创立以来,TACITURNLI的男装出品始终专注于体现精致整洁的美式休闲风格。我们希望通过骨感的物料与独特的色彩使经典工艺的生命力重新流露,创作出简洁而又充满复古质感的服装产品。

  品牌名称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大音希声”的理念,意在通过精益求精的品质形成品牌的独特影响力。出于这样的设计情感和品牌信念,设计师对制作工艺和服装物料保持着始终如一的专注和坚守,亲身实践着Vintage文化的精巧与考究。

  TACITURNLI - YANGMEIZHU.store位于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27号二层5-7,设计周期间,我们将与米念工作室合作[沉默的配方 Silence Recipe],将我们喜欢的食物配方和服装连接在一起,呈现一个新的状态。

  在10月1日/2日/3日,米念和TACITURNLI会有三场“沉默”的食物表演,在这个特别的“剧场”里,和大家一起吃好“衣”,穿好“食”。

  鲁艺的纸塑作品展”日常“,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灵感,为小兔子们打造出一个个生活化的小场景:饭后悠闲地看报或读书、一个人泡澡、有冰镇西瓜和啤酒的夏天和自己的猫咪一起发呆。。。。。这些平凡得很容易被忽略的小事其实并不特别,然而正是这些最平凡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容易让人感到踏实和幸福。鲁艺的纸塑作品和去年设计周的展览相比,今年将会有更多形态的小兔子展出,虽然他们还是依然面无表情、没有在说话、也没有特别的快乐和悲伤,但是由于每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塑形和上色,所以它们看似相同的无表情却又好像带着各自的情绪和心事。小兔子们这种安静和平时的样子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模样吧。

  Triple-Major一直以颠覆常规的店铺运营方式和引进独具一格的各国品牌来打破设计领域枯燥的既定模式。其于2010年开设,以传统中药及其相关理念为核心创作的概念空间—《藥》在获得广泛认可的同时也成为了开拓国内外设计新力量的主要平台之一。五年来,《藥》策划了不同类型的时尚与艺术展览,同时推出了许多以传统中药元素作为创作灵感,深入民心的设计产品。今年为《藥》店开设五周年,品牌特别策划了一次回顾展,展示多年在空间、项目、产品等多方面的创作成果。回顾展同时邀请了五个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单位,推出以《藥》为创作题材的合作系列。

  Tang’ Roulou是一个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及灵感应运而生的手工高端儿童设计品牌,其独特的灵感与表现方法来源于长居北京的两位法国设计师Amélie Péraud和Pierre-Yves Babin.无论是设计的韵味,抑或是视觉上的感受,无不让人联想起富有北京印记的特色小吃--糖葫芦

  从八年前开始,Amélie和Pierre-Yves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及想象,诗意般地运用各种颜色、图案的面料,设计并裁剪变幻出一个集中国传统与法国审美于一身的儿童设计品牌。

  今年的设计周,Tang’ Roulou又带着他们新的设计回到了大栅栏。届时,设计师会利用特别定制的具有展现“胡同精神”的老式三轮车向大家展示其2015秋冬系列。

  在两周的时间里,两位设计师也将会重点向到访参观者展示中国传统手工的美妙之处,以及向大家讲述他们是如何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以法式的浪漫与想象进行设计与创作的。

  设计周期间,Tang’ Roulou会向所有到访来客展示并教授如何以传统的工艺技法手工制作中国扣子,每一位到访者都可以自己亲手投入到“心手合一”的过程中来,年轻一代甚至孩子们也可以借此机会搭上传承中国文化的列车……这将会是一趟蕴藏着缤纷多彩和奇妙诗意的旅程,惊喜如同那正在等你拆封的神秘美丽的糖果盒!

  米念,一个以食物为创作载体的工作室。食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很特别的元素,它连接了周围的人、时间和记忆。我们把制作食物的过程看作是对生活想法的实现,也是一个特别场景的营造和对食物配方的创作过程。

  米念Shop&Studio位于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48号,设计周期间,我们会将近期的食物作品更新展览在米念工作室中。同时,将和服装设计品牌-TACITURNLI品牌合作[沉默的配方Silence Recipe],将我们喜欢的食物配方和服装连接在一起,呈现一个新的状态。

  在10月1日/2日/3日,米念和TACITURNLI会有三场“沉默”的食物表演,在这个特别的“剧场”里,和大家一起吃好“衣”,穿好“食”。

  展览展示了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学院的手工艺与设计作品。展示的手工艺与设计作品将拓宽并转换我们目前对建筑环境所作的探讨,比如说,维护与更新大栅栏的胡同区域。

  手工艺与设计是国际上长期在关注的一个议题,也是我们在后工业时代能够延长社区生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展览将通过对传统与方法论的探讨提出对在当代社会“共同生活”的解决方案。

  在乌比艺廊你将会发现当代首饰和瓷器的最新发展趋势。尤其在北京设计周中,艺廊将会展出一位以制作可穿戴的瓷器而享誉国际的的著名艺术家Peter Hoogeboom的作品,以及陶瓷艺术大师Babs Haenen的一些列器皿作品。

  通过此次Peter Hoogeboom的个人展览将会展出从他事业早期到现在的一系列作品。他一直对荷兰的瓷器很感兴趣,比如代夫特陶瓷、红土花瓶和青花瓷,但是在去往东南亚和中国的旅行中有特征性的亚洲传统容器和植物启迪了他,同时也拓展了他的文化印记

  Peter Hoogeboom将会在北京设计周期间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展开工作坊活动,Ubi Gallery将记录现场过程,视频将在设计周期间于艺廊展示。

  Haenen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她在中国生活的一段时间,经过几年在景德镇的生活经历她的设计作品自然流畅地被创作出来。在这些作品中中国的瀑布流水与荷兰的海岸线交融在一起。她的多件作品边缘装饰有向日葵形式,向日葵象征着生命力,是光之花。通过对滴釉的玩味Haenen在作品中创造出一种韵律,将抽象的表达与书法相结合。Haenen的作品收藏于顶尖国家级和国际美术馆以及私人藏家,并获得多个奖项,包括Inax设计大奖。

  在大栅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中,Ubi Gallery以其极简且有型的室内设计提供了一个静谧的场所。创建于2012年,Ubi Gallery扮演引领者的身份,为中国当代首饰和陶瓷新秀及成熟设计师提供文化和艺术交流平台。

  Ubi意为“哪”,它是指运动和到达。是关于提出问题。该艺廊为那些出色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平台,他们的作品使我们保持好奇。

  Ubi Gallery旨在展示顶级的当代应用艺术。所有作品都是用心制造,材质至关重要。

  Ubi Gallery中的展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设计。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通过它们我们了解了世界各地艺术家开设的小型高品质设计室。

  专注自主品牌产品,发掘并推广中国本土设计、前沿时尚和精湛技艺,扎根北京,是设计品牌、产品零售及艺术展示的空间,亦是创造力与消费主义的相遇之境。

  策和组织各类项目及活动,联合制造商、创业者、消费者和众多自主品牌,提供展示与交流的综合场域,用独特设计塑造身份认同。

  城际设计(Metroprojects)作为一间北京本土设计与策工作室,致力于策和执行各类文化机构及国际品牌的项目。

  绘造社与大栅栏更新计划合作完成的城市绘本《一点儿北京·大栅栏》将于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出版。此次同名展览将展出新书、全景轴测图《大栅栏》、绘本中漫画(Graphic Novel)部分的节选画稿,以及参与此出版项目的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十工作室学生团队创作的以大栅栏为主题的建筑图画作品。全景轴测图《大栅栏》还将被制成大幅黑白图稿,邀请参观者现场参与填色互动。

  这次活动的主题以“创造”和“传承”为主。此次活动与社区合作,采取多种形式,讲述属于大栅栏,老北京的“故事”。通过展示大栅栏里的生活文化和历史故事,可以让公众更加全面的了解大栅栏。同时,当地居民在参与展示、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对社区的认同感。

  参与方 Participants:北京梧桐学苑公益发展中心、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前门西河沿社区、延寿街社区、三井社区、大栅栏西街社区、煤市街东社区、石头社区、铁树斜街社区、百顺社区、大安澜营社区

  专注艺术商品设计与销售的Cabinet推出首个独立策划项目。伦敦设计和人文院校出身的Cabinet团队将研究“设计史”视为实践的重要环节,新系列对近年来视觉设计行业重新出现的流行趋势之一追根溯源,呈现1980年代诞生自意大利的孟菲斯集团(Memphis Group)设计运动的始末及其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带来以“孟菲斯”为灵感的新系列产品和独立出版物,并展示与该运动相关的文献。标题All Revved Up(“跃跃欲试”)来自于“孟菲斯”成立之际,创始成员以改变当时的设计美学为诉求发出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是Cabinet在做出这次崭新尝试的时刻所抱持的态度。结合可供参观者阅读的文献区域,以及适合观赏和购物的展示区域,伴随一系列互动项目,在设计周期间形成一场完整的“孟菲斯”风格展览、销售和交流体验。

  礼好吗,我们设计的一款交互式手机平台,将在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展示。这个软件可以使每位参观者在指定地点打开他们包装的含有设计、视频、音乐、等数字化内容的礼物。用户可以选择任何图片来包装他们的礼物,这可以成为一个释放参与者、设计师、品牌创造力的完美软件。我们会在大栅栏组织一项互动活动(猎寻设计、在线艺术品),使参观者更深入的了解大栅栏地区。

  “走进北方的首都”项目通过相互事件介绍大栅栏原先是进入北京第一站。大栅栏,作为北京这个大熔炉中的关键作用,常常被遗忘。但从很多方面来讲,坐落于前门外,大栅栏却是所有进入北京城的人、货物、包括思想和文化的入口。“走进北方的首都”是北京卡片(Beijing Postcards)与摄影师孔彦森(Jens Schott Knudsen)、妙得品牌设计公司(Meta-Design)的合作项目。

  我们的项目有五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都会是一条穿行于大栅栏的漫步之旅,所有路线都开始和结束于我们位于杨梅竹斜街144-146号,设置的临时展区。这些漫步之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行,一种英文讲解或中文讲解的导游。

  我们的空间会展出一些档案地图和大栅栏的老照片,还有现代照片,以及对当地居民和商户的采访(包括影像和多媒体)。这个空间被设计成社区的形式,让游览者聚在一起,让他们能够感受和发掘我们收藏的关于大栅栏的档案资料。我们也邀请参观者分享他们“走进北方首都”的经历。

  这个项目利用北京卡片收集的历史档案,这些历史档案透过孔彦森的镜头被加入现代手法,通过妙得设计公司的创新型空间安排形式得以呈现。通过一些第一手资料,我们讲述史瑞祥先生的故事,他于1947年作为年轻移民到北京,之后亲眼目睹了大栅栏变迁。同时,我们也以独特的视角通过研究建筑师Curt Rothkegel的私人收藏,得知1915年前门城楼的重设计。

  通过这个社区展区空间,我们还销售所有与大栅栏地区相关的纪念品,包括复制版的历史老照片、地图、日历和明信片。

  一纸禁烟令,使得四九城的很多烟民从封闭的办公区进入了开放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日趋完善合理的老北京胡同为烟民们提供了舒适的小憩环境,但胡同生态却受到了烟友废弃物的侵扰。CBD工作圈中的人们由于每天快节奏的工作状态,禁烟令使他们很快转向室外环境放松,而胡同生活几十年如一日,老北京居民们想要习惯室内禁烟则需要相对更加缓慢的适应过程。我们试图采用一种“轻设计”的理念,在不刻意改变烟民行为习惯的前提下,结合胡同中的基础元素,对胡同独有的肌理结构和鲜活的界面空间巧妙地加以利用,使置身其中的烟民与居民共享设计带来的乐趣、方便与清洁。

  在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当中,剃头是一个充满趣味与记忆的行当。不同于今日理发店内封闭的消费行为,剃头曾经是老北京人熟悉的社区生活的重要部分。我们重新梳理剃头行囊的构成:剪子、剃刀、梳子、镜、凳、布—简明利爽地将理发各功能的要求集约设计于一个柜体中,将当代剪发所需的设备纳入移动装置的工作站里。亦即用新的设计语言,配合具备今日造型技术的年轻理发师的剪发服务,场所化的再现与提升剪头这一民生行业。我们将在大栅栏街区适当的公共地点,植入可迁移的工作柜,配合免费或低消费的专业服务,让居民与游人参与由此带来的新体验,感受通过设计的装置,居民、行人、胡同墙面与环境交相在镜子里映射形成的古今并存的趣味面貌。

  银饰车是一辆豪华版的三轮车,一个立在三轮上的首饰展台。法国艺术家Niko de La Faye选择以这种形式呈现他在云南打造的第一套银饰。

  银饰车用行走的姿态呈现了Niko在丽江制作的银饰,他与杨灿军和COARTPARK一同合作,将当代的几何图形与古老的手工艺形态结合起来。

  银饰车让人联想到中国街边的贩货小车,却也完全符合现代珠宝店的展示柜规格。这辆洋气的三轮车上载着一个明亮的展柜,内置六个可旋转的圆形展台。在车的后部印有能Niko隐藏的LED灯,拉开车厢,里面是一个白兰地酒柜,随时准备为观众提供宜人的酒水。银饰车还自备印有Niko印的黑色地毯,在驻足的地方铺展在小车的周围,观众踏上去会引发内部的音响装置,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银饰车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在能源方面完全自给自足。

  而艺术家则一如既往,十分乐意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公共场所,与大众分享自己的创作。

  总而言之,银饰车将带给观众一场集中国文化、当代设计和欧洲生活品味的丰富体验。

  “CAMP创意工厂”是为北京设计周特制的一个精华版的CAMP活动,意图于共同创建国际合作的新途径。我们邀请国内外文化,创新,创业和创新的社会组织机构来一同搭建此次的活动,研讨更新更好的方法来促进有意义的国际协作。当天我们也将展示CAMP2015在悉尼的活动相关影视资料并邀请20位以上CAMP 2015校友参加并担任导师和辅导员角色。获胜队将获得CAMP 2016全额奖学金。

  这个满载期望又富有欢乐的活动将展现CAMP所秉承的理念:积极鼓励和促进国际性合作。此次活动将会呈现一个全新有趣的形式,以欢乐轻松的节日节奏优化跨文化和国际的合作的方式。借此机遇,CAMP也将推广及介绍该组织的所招募的人群,一个18-35岁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年人,为其提供施展梦的平台,搭建落实梦的网络。

  凭邀请函参加的活动,将邀请来自极客公园创新者,共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项目,以及北外和北大的学生,等等。观众主要以中国人为主,外国人则以包括澳大利亚人居多。活动语言将为英语和普通话。

  《MAD.LAB: Manifesto for the City3”》展览展出的是由新南威尔士艺术与设计学院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环境学院计算机建筑系最近的设计专业毕业生创作的作品。重庆的一个创新平台Cqubed和英国普利斯曼建筑事务所也参与到了这个国际项目的开发。

  《MAD.LAB》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一种绘制与设计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审视一个城市按照居民理想的方式发展繁荣的潜力。参与项目的学生使用各种办法来记录城市空间从而进行细化的、参与式设计引导的研究。2015年的项目聚焦于重庆观音桥地区。《MAD.LAB》从三个主题促进交流:观察、吃、探索。《MAD.LAB》致力于开始规划一个城市的宣言,为重庆提出一个渐进的方向,从为中国复杂的城市环境创立一个创新性、积极回应的模式典范。

  ADA大栅栏观察站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与大栅栏共同协作对大栅栏地区聚落空间、建筑空间以及居民生活进行调查研究设置的观察站点。大栅栏作为北京旧城区的一个标志性地区,其整体呈现出的聚落形态以及居民在其中的生活及行为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我们关注居民的生活行为与现有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对于生活空间的理解以及随着生活的变化所带来的空间的需求以及未来的愿景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院(yuàn)景”——大栅栏聚落调查展所呈现的是我们观察站对于大栅栏地区部分院(yuàn)景和居民所进行的展示,内容将包含进行中的部分测绘和调研的图纸,同时试图通过照片、影像的方式对该地区鲜明的生活进行呈现。

  我想念你的唇,想念你的耳,还有你手指的温暖。这些身体部位的模型时时刻刻能让我重现那些美好记忆。一点都不惊悚,只因记忆太美好。”身体记忆是一个关于身体本身拥有记忆的假说,不同于只有大脑负责记忆。我们的身体本身可以记得声音,气味,触感等等。我希望可以把这些记忆留下,永久保存起来。基于以上设想,LittleE Studio开始制作不同身体部位的模型。包括:手指,鼻子,嘴,眼睛等部位制作成胸针或者项链。

  ‘身体记忆诊所’是由以上概念衍生出的一家不定期营业的游击店,主治医师周大夫常年拎着药箱出诊纽约,台北,上海等地。设计周期间,来访者可以选择用自己有纪念意义的身体部分进行现场取模做成配饰,或者留作纪念之用,同时也可以把它们当作礼物送给与之有关的人。除此以外,我们还将安排DIY手指的工作坊,让更多的人享受自己动手制作和参与的乐趣。

  大栅栏胡同住宅居住空间有限,一个房间常常兼具厨房、餐厅、卧室、客厅等多个功能。屏风“叶”可根据个人需求分割这一多功能区域,增加私密性,改善居住条件。屏风为木质框架,内嵌手工缝制的钻石几何形的“叶片”——叶片均来自北京夏木纺织公司的生产余料。

  以苎麻织造的夏布,是中国原生的一种手工织物,在中国存续有6000年左右。在棉花进入中国之前,苎麻是中国人日常穿着中最普遍也是最精良的纤维,影响遍及整个东亚地区,至今日本最高等的上布仍然是以苎麻手工织造。在中国,夏布已趋于没落,只有深远山区才有些许遗存。

  「夏木」面料以发掘苎麻织物为己任,在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推出特别展览:for OUT: ReValuate the Ramie’s Modernity苎麻的剩余价值。我们邀请中国各领域的新生创作力量,以苎麻织物的边角料进行重新再造,做出面向当代生活方式的作品。将布头布尾的剩余布料,以非常规的创作方式,嵌入到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空间,藉此唤起人们对传统织物、手工创作,以及对日常生活的高度热情和参与。

  茶儿胡同甲三号是近期临界工作室位于大栅栏地区的一个旧建筑改造项目。在北京设计周期间我们决定利用这个空间做一个关于临界工作室历时三年在大栅栏所有项目的展览。其中包括工作室的空间展示,大栅栏项目展示(杨梅竹斜街2号,排子胡同38号,和茶儿胡同甲三号)。

  三年的历程对于临界工作室来说是错综复杂的。没有征兆的变化常常伴随着项目的进行发生着。有时是无法预计的惊喜,而有时却又是那些会是那些措手不及的问题接踵而至。在当代这个城市环境中伴随着项目的进行往往会领悟到在这种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生存和坚持之道。展览的另一部分我们也会涉及到临界工作室最新的项目和学术研究。

  “一场身体编织的漂流“。人民建筑基金会将携手来自北京接触即兴、元艺术空间、Being Motion的艺术家们去探索属于设计周的独特面貌。舞者们将穿越大栅栏的每一条街区,用身体去探索隐藏在街区里的元素,用 collage拼贴、乐高搭建等多元的创作方式去挖掘内心的“情景地图”,展开一次深入的“身体漂流”。本次“胡同漂流”也是“户外即兴舞蹈节”的表演部分,即兴舞蹈艺术家们将从八月起,穿梭于“大栅栏”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验探索。

  “用乐高玩设计”私房课。公众将跟随舞者们的足迹,现场去感受舞者们用肢体编织出的“情景地图”,并后续体验“用乐高玩表演”、“用乐高玩漫画”系列工作坊。

  路线:北京坊--煤市街--杨梅竹--观音庙--厂房,工作坊在张珂老师的场地举行。

  在这个城市化时代,我们如何健康快乐地居住在城市中?我们该如何培育城市,为其提供洁净的空气、水、能源和食品等,继而城市如何维持我们的生存?那就请加入“培蕴之屋”寻求答案吧,各类前沿思想将在此汇聚,探讨如何为中国和世界提供可持续的未来。“培蕴之屋”地处繁忙的大栅栏胡同一处高大的旧厂房内。欢迎所有立志于创造更美好未来的人士。您可以参与研讨,接触创新和创意企业,并结识中荷两国可持续城市化领域的重要人士。在刺激而又逼真的氛围中,培育之屋会叙述故事,展示精品,同时呈现完美的解决方案。培育之屋届时还将提供一个特别设计的咖啡馆,并有免费WiFi,您可在此尽享可口的食物、美味的咖啡和茶点。

  中国山西省芮城县广仁王庙,也称作五龙庙,是中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古建筑之一。周边环境状况不佳,严重不利于建筑主体保存。今年,以URBANUS都市实践牵头的建筑设计团队公益参与该环境整治项目设计与研究,而该项目的实施则通过“龙计划”——一个创新的众筹,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怎样把一座被忽视的国宝带进当下人的视野,什么又是“龙计划,这个展览将向观众详细解析。

  沿着设计之旅的路线图,你会在朱家胡同发现一个年代感强烈的红色木门。上世纪这里是一座青楼,现改造为Berry Beans coffee lounge,以及“彼伏”时尚空间。在人文背景下,我们开启了自己的产品研发和设计之旅:跟独立插画师合作的咖啡包装,把纹身师的手稿用于精酿啤酒的酒标,还有手冲咖啡的环游世界之旅。休息与体验并存,品尝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感受新旧时代的交错融合与气息。

  于9月24、26、28三天在壹勺子糖开展一系列关于野餐工作室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演讲介绍 ReBag的品牌故事,设计理念,参与者,生产情况等,并现场教学如何用旧布料制作背包等。其次推出并介绍和壹勺子糖合作的野餐垫这款新品以及野餐套餐。

  纸本宣言由WAI Think Tank, Geisel Cabrera,与陈昊联合策划,展示发展于北京的独立非传统出版物;他们对空间的阐释从抽象范畴的虚拟世界到具体实在的建筑,从微尺度的人体容器到大规模的城市化。WAI Architecture Think Tank是位于北京的实践团体,由艺术家、建筑师、作家Cruz Garcia和Nathalie Frankowski创立。

  2014年成立于北京的设计工作室 MENG FLORA+以鲜花植物为主要灵感,致力创作美好、实用、有生命力的产品,并以简约、刚直、都市的风格区别于市场其它众多花艺品牌。此次在北京设计周的场地为一块15平方米左右的天井,即以“井”为灵感创作作品# by MENGFLORA+。井中横竖布满逾两百镜面立方柱体,再将独立包装的鲜花、香料、植物分类填入柱体顶部。#里,每隔1小时从天井顶端泻下雨雾,配合灯光幻化出彩虹,再遇镜面折射,仿入二次元仙境。人流穿梭于镜面小径,可扫描标示于各处的二维码了解植物知识,亦可直接购买任一植物,将绿色带出#,美化更多的地方。

  像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云南的手工艺正在经历变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云南手工艺丧失了某些历史的元素,尽管人们试图保存和更新它最独特的部分,但它依然无情地受到快速增长的廉价仿制工艺的威胁。可也正是因为全球化,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得以相遇相知,为保存云南首饰的制造工艺提供新的思路。

  COARTPARK是一个文化平台,旨在保护云南的手工艺遗产,寻求全新的方式保存这种工艺的创作和创意。2015年他们在云南丽江开展艺术家驻地计划,以期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艺术家和传统工匠提供一个交流工艺技能的机会。

  -堪称云南手工艺活遗产的白族银匠,杨灿军,向观众介绍他的作品和他的创作观。

  -介绍云南银匠杨灿军和法国艺术家Niko de La Faye的艺术合作,以及这次合作的来龙去脉

  讲座之后,前15个报名的观众将受邀参加工作坊,在杨灿军的指导下用云南的传统工艺制作属于自己的银吊坠。

  在2014北京设计周举办“开箱单位”展一年后,由Jovia出版、Michele Bonino和Filippo De Pieri主编的《北京单位。当代城市工业遗产》面世。它是清华与都灵理工的研究成果,收录北京工业单位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档案和论文。该书反映了北京单位体系的形成及演变。个案分析揭示了单位的市政潜力和对21世纪城市设计策略的潜在作用。

  由厂房、住宅及服务区构成的单位是社会主义城市之组织结构的实体记忆,它提供了介于皇都胡同和当代大楼之间的一种城市经验。北京单位与城市保持紧密关系,反映出大院布局基础上的长期空间组织模式。

  发布会由意大利使馆文化处、都灵理工大学、Jovis出版社及清华大学组织,与会嘉宾有Florence Graezer Bideau(人类学家,洛桑联邦理工)、FrancescaFrassoldati(市政规划专家,华南理工)、Enrico Macii(副校长,都灵理工)、编辑和作者。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忘了一个道理:建筑之间的空间与建筑本身同样重要。在2014年的北京设计周期间,Emote团队将杨梅竹斜街中的几个停车位改造成为了可以供人使用的微公园。微公园在成为社区的活跃公共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了自行车停车空间,并为周边的商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去年的微公园为胡同中的居民以及设计周期间前来大栅栏的访客创造了一片绿洲。通过一个小型公共空间改造项目,我们展示了此类小空间在社区场所营造方面的巨大潜力。今年,Emote团队将邀请大家充分发挥创意,设计自己的微公园。通过此次讲座和互动工作坊,我们希望继续加深公众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并推广微公园这类简单有效的设计手段。

  大王糖菓是一家复合式的店家,透过贩售糖果与自制冰品,希望能与人分享一种欢愉的心情。

  在夏末秋初的时节里,来碗美味清凉的刨冰,自制天然的酱料淋在清冰上,吃上一口会是微凉天里最好的记忆。我们还准备了好吃有意思的糖果零食,硬糖丶软糖丶半软糖丶泡泡糖,琳琅满目的任君挑选。

  糖果与刨冰不再是小孩儿馋嘴的食品,它既能好吃也能让人充满惊喜。我们进口台湾糖果与零食小点,搜罗各种其他国家特别好吃的糖果。

  「糖果好吃好好吃,大王万岁万万岁」是大王糖菓店的中心思想,好吃并且奇幻有趣是我们想营造的特点。店的整体风格为传统中国风,由大王领军各种糖果小妖充斥着整个店面。

  复合式的店铺设计里,有1/3的店面为饮品的区域。大王糖果店在夏天提供五花八门令人垂涎消暑的刨冰,冬天贩售能暖化身躯充满幸福感的调味热牛奶,与他人不同的特色点在於独门开发的调味酱料令人惊喜。

  “食趣”谐音“识趣”,是中国人常用的口头禅之一。简短的两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食趣”系列甜品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设计师将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设计和创意折射在甜品之上,用甜品讲诉生活,希望让吃变得更有意思。在食用这些甜品的同时,还为其增加了趣味的互动性,在互动之中传递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虽然它们的生命如同昙花般短暂,但情感的传递和回忆却是永恒的。

  大栅栏是位于广场最近的文保区,同时也是人口密度极高的居住区。大型的菜市场是居民赖以生计的重要场所,是市井气息之所在。天陶菜市场是处于大栅栏腹地的市民菜市场,去年设计周期间,大栅栏跨界中心首次利用这个特别的场地,举办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开幕party。融合了表演和市集,让本地居民、参展设计师和游客深刻体会到大栅栏的包容和独特气质。

  继今年六一期间成功举办“大栅栏市集——童游季”后,在设计周期间,将为大家呈现“大栅栏市集——天陶菜市场系列”活动。以此为基地,大栅栏跨界中心将与多个独立设计、创意和专业市集平台合作,举办不同场次不同主题的市集活动。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大栅栏设计社区”开幕式(凭邀请函入场)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制作人。北京特有的文化民俗传承者张忠强,现主要做文化推广,兔儿爷制作创新和泥塑十二生肖玩具制作。

  TWELVE MOONS设计品牌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由设计师、插画师和自由画家组建的团队。

  我们用自己的绘画和插画作品设计产品,并且在产品品质、使用功能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等方面不懈努力,希望做得更好。

  我们认为艺在民间,鼓励即兴创作。我们每个产品系列的设计中都会强调绘画的部分。希望每个人都能创作自己的作品。

  “采瓷坊”创立于2003年,“采”非“彩”寓意采摘精华之意。采瓷坊所制作的以中国古代瓷片为元素结合老北京花丝烧蓝镶嵌工艺为载体,长年在前门地区招募老北京花丝技艺传承人,并对传统花丝烧蓝镶嵌进行改进创新,制作的每一件花丝镶嵌产品,都是不可再生、绝无重复的限量艺术品。古老的瓷片与当代金银完美结合,古瓷文化跃然重现在花丝镶嵌工艺中。使每一件作品都灌注了许多的人文关怀与设计细节,每一件作品都是以独一无二的爱和感动来创作。

  生活室 LIVING ROOM COFFEE是一个综合生活体验,一个人们聚集、交汇的场所。我们细心烘培口味独特的精品咖啡、精心打造自然美好的环境空间、并与社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合作有意义的活动。

  以宣扬老北京饮食文化为主。店主贾勇,为了保存永久的记忆,拍摄了大量的胡同照片,供食客游客欣赏指教。在品尝老北京饮食文化的同时,留下对古老京城的记忆。

  对传统文化的再演绎 设计出兼具传统文化造型艺术特点的现代时尚单品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

  百年老号魁德社第三代传人,于小章老先生现场表演,老北京老天桥传统绝活。传统京味,说谈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到随演。

  北京市区级非遗产名录的代表项目,该技艺传承于北京皮影“路家班”第六代传承人路海老先生。传承人李铭深得师傅真传,先后掌握了皮影制作和演曲技艺,组建了小蚂蚁袖珍人艺术团。目前,已编创了330余部精彩的皮影剧目,并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各项皮影活动,深受广大观众朋友们的喜爱。杏宇平台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