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药力量

  汤丸系列     |      2024-09-24 13:3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习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贾忠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中医药发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医类医院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探索了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增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群众看中医更加方便。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77336家,其中中医类医院5715家,提供中医药服务11亿余人次,很好地满足了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

  大力发展中医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有利于建立政府承担得起、百姓自付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有利于以“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难题。2021年12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中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中医药医保支付政策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各项医保政策举措,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等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优化现有中医价格项目,完善新增中医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将疗效确切、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目前,各省均已设立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项目数量分别在150个至400个之间,绝大部分省份上调了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中医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95%的中医医院、92%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现行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共收载药品2800个,其中西药部分1426个,中成药部分1374个(含民族药93个),中西药基本持平,目录内另有中药饮片892种纳入国家医保支付范围。

  杨洪军(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近年来,在多部门的协同推进下,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应用,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在挖掘和传承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与利用的重大工程,出版了汇集416种重要古医籍的《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整理了150余部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推进《中华医藏》影印出版,中医药信息化标准、名词术语系统、文献库和知识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将中医药信息、知识、病例、成果数据化,开发用于辅助中医传承与医案分析的信息系统,完成一批名老中医的现代传承挖掘研究,初步构建了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中医传承研究模式。

  杏宇

  在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中医藏象理论、中药药性、配伍、经穴效应特异性、中医体质等传统理论的科学阐释不断深入,初步解决了一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建立了中医络病学、中医体质学等新学科,丰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新的进展。例如,我国学者建立了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生物网络、网络靶标”原创理论,并基于该理论创建系统性阐述中医证候、中药方剂整体机制的高精度智能算法、高通量实验检测方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中医药结合的自主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中医临床精准诊疗和中药精准研发。

  以大量高水平中医临床评价研究为基础,符合中医临床特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逐步确立,并推动产生了中医规范化研究的系列成果,形成了针对42种常见疾病的63项诊疗规范、针对16种重大疾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确定了16个系统532种病症为针灸适宜病症,有力地支撑了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中药资源保障和药物研发方面,建立了1500余株药用植物的病原菌库和信息平台,实现了对60余种大宗常用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科学布局,制定了120项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累计指导示范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余亩。雪莲、人参等药用植物资源规模化培养、产业化生产等共性关键技术获得突破,通过细胞工厂培养技术获取中药材替代资源,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人工麝香等一批珍稀濒危药材研究成果,创新了中药资源获取途径。

  构建了稳定可靠、高通量、低成本的模块化中药DNA检测技术体系,形成了从中药材种子种苗、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到中成药的DNA鉴定应用系统,建立了中药产品痕量核酸萃取技术,突破深加工中药PCR鉴别技术瓶颈。此外,桑枝总生物碱片、淫羊藿素软胶囊等创新中药,“抗疫三方”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以及散寒化湿颗粒获批上市,中药新药创制取得新进展。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新技术的蓬勃兴起以及从单一还原思维向复杂性、整体性思维转变正在成为科技大势,研究范式转变与整合思维引领的新技术应用,为系统创建适合中医药的方法学体系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中医药创新以及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了机遇。

  抓住研究范式转变契机,系统创建适合中医药的方法学体系。系统复杂科学、网络药理学、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等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正在催生中医药研究范式的转变,避免了以往以发现单一靶点、单一机制、药物单体为导向的中医药研究,逐步建立符合中医学规律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学体系。

  整合思维引领的新技术应用为突破中医理论瓶颈提供了有效路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普遍开展,组学技术、超分辨率显微、功能影像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为从整体水平揭示药性功效、经络腧穴、藏象等原创理论,逐步回答好中医药“是什么”的问题,破解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难点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工程化前沿方法和技术为中医药关键技术现代化提供了强力支撑。以中医药关键技术参数提取为依据,通过工程学方法和技术加以实现,可有效反哺中医药关键技术的智能化、规范化。例如,采用先进传感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可进一步延伸中医四诊能力,实现中医四诊信息的客观化;在中医原理指导下,基于各种物理技术生物学新效应的定量化控制,可促进中医外治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物联网、虚拟现实与中医临床需求相结合,可极大促进中医远程诊疗能力,扩展中医药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将先进制造的技术和理念引入中药装备领域,能加快完成中药关键技术装备的升级。这些新研发的中医药仪器与装备,将与中医药关键技术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中医药在技术层面完成现代化转型和升级。

  孟冬平(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海关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77.41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出口额为5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进口额为27.40亿美元,同比增长24.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三分之一以上的全球人口接受过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特别是在针灸、推拿等领域。全球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我国已在海外建设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中心,并批准了两批共31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打造“中医药服务”品牌奠定基础。

  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我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截至目前已发布9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还有2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正在编制中。

  虽然中医药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但中药产品开拓国际主流市场还任重道远。中医药理论强调的是辨证施治,加上成方制剂自身固有的复杂性,中药以药品身份在西方医学理论下获得认可存在一定困难。目前,中药以膳食补充剂或健康食品的身份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更为容易。

  随着中医理念的传播,以药品身份进入全球市场的产品不下百个,但主流欧美市场的药品注册数目依旧有限。地奥心血康胶囊是首个在欧盟以传统草药的身份注册成功的中药;逍遥片是国内首例通过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的复方中药品种;另有丹参胶囊、板蓝根颗粒、愈风宁心片以欧盟传统草药的身份注册成功;抗病毒口服液、胆宁片、乐脉颗粒以天然药品身份注册成功。美国市场方面,复方丹参滴丸、穿心莲提取物、扶正化瘀片、桂枝茯苓胶囊、杏灵颗粒、威麦宁胶囊、康莱特注射液和康莱特软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虽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申请,但基本都处于不同的临床试验阶段。

  新冠疫情期间,对于中药产品海外拓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例如,佛慈制药的藿香正气丸、防风通圣丸、小柴胡汤丸已获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的清肺排毒颗粒和步长制药的宣肺败毒颗粒,获加拿大合法上市销售资质;广东一方的化湿败毒颗粒收到阿联酋卫生和预防部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批准文件;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中成药”“药品”“植物药”等身份注册获得上市许可。这些产品的成功注册,给中药企业以极大的信心和鼓励。

  实现中医药“走出去”,必须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稳固自身体系根基的同时,加大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加强中医药体系建设,统筹整合资源,布局推进并尽快建立完善适合中医药特点规律的发展体系,包括制度建设、产业发展、科研创新和临床应用,科学诠释中医药的整体医学理念,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下将中医药所承载的理念思想文化精髓和实际临床应用成效全面阐述给国际市场。要高效推动中医药向海外发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中药材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中药材是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中药材产业在种植采收、炮制加工、市场销售、产品溯源的一体化全链条管理已有长足进展,但对接国际市场尚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和不统一性。因此,严格规范产品标准,建立覆盖全链条全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标杆作用。

  二是秉持国际理念,遵循国际规则。中药若想真正“走出去”,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并实现经济效益,就目前来看,仍需遵循以循证医学为导向的国际市场规则。通过膳食补充剂、传统植物药、非处方药、处方药等多种形式注册上市,再通过自建销售渠道或与当地的经销商合作形式推广销售,站稳脚跟,打出品牌,有利于中药的长远发展。

  三是扩大朋友圈,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承载厚重中华文化的中医药得到国际越来越多的认同,这给基于天然本源的中医药带来机遇。中医药海外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医药的理念和产品推广开来,进而推动中医药的海外发展。

  四是综合兼顾各方面因素,实现“本土化”。中医药“走出去”应该充分与所在国的文化、当地传统医药融合。尊重不同国别的传统理念,寻求共识,让当地政府及民众了解、认知、接受中医药文化。文化“本土化”的同时推动产业“本土化”,使用当地资源、劳动力,本土生产,本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