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面人汤”,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一代面塑大师汤子博的故事,其弟汤有益受其真传,兄弟俩在北京街头设摊卖艺,手法精湛、名声大噪,被称“面人汤”。后因汤有益和汤子博各有风格与传人,为避免竞争,汤有益带着儿子汤麟玉来到沈阳发展,岁月沉浮,“面人汤”后人历经几代后,成了纯正的沈阳人,但捏面人技艺始终传承,与北京“面人汤”遥相呼应。
今年27岁的汤羽是北京“面人汤”在沈阳的第四代传人,她与父亲汤福祥同为“非遗”传人。
汤羽回忆,汤家祖籍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爷爷汤禄林从事砖瓦雕刻,当时也叫细瓦匠,因手艺地道在圈子里颇有口碑,生意很是兴隆,家境小康。汤禄林生有五男二女,“太爷在兄弟几个中排老幺,他三哥汤子博是个特别传奇的人,也是‘面人汤’的创始人。”
汤子博从小能文能武,自幼喜欢画画,十岁时被一个山东捏面人的摊子吸引过去,看那艺人捏的孙猴儿猪八戒太难看,于是不买面人,向人家买面团,然后回家用竹子削成刀片试着捏面人。和别人不同,汤子博爱将自己国画中的人物捏成面人,“那时候一般的面人无非是老头、渔翁、孙猴儿、猪八戒什么的,可是汤子博的面人既有戏出里的霸王、虞姬,也有《聊斋》《红楼梦》里的人物,还有李白、杜甫。”汤羽说,更重要的是,汤子博大胆地做了一项改革,就是将当时扦举式的面人改成可以站在木板上的案头陈设式。虽然是个小小的改革,可他当年却动了一番脑筋。刚在棍上捏完的面人还是软的,要是把棍给退出来不就把面人捏坏了么?他就琢磨,退的时候手先往下轻轻一按,然后一边转棍一边慢慢地退出来,再在板上固定住一根小竹签,把退下来的面人往上一按,就行了。
“将扦举式面人改成案头陈设式面人,汤子博是第一人,当然说他传奇,故事还有很多。”汤羽听爷爷汤麟玉讲过,汤子博自幼练武术,年轻时参加过义和团,后来还参加过五四运动的队伍。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汤子博的四弟死在联军的枪口下,为了给兄弟报仇,汤子博带着两哥一弟潜入敌营,杀死了一个站岗的哨兵。
周围邻居朋友看汤子博捏得好,都来要,汤子博正式靠捏面人谋生,那时捏面人的都是走南闯北地讨生活,汤子博也到过很多地方,可他不仅为了讨生活,还为开阔眼界,到处采风。汤子博刚到北京,卖面人一下子就轰动了。他的面人形象新颖,神态、体态逼真,而且还是立在木板上。徐悲鸿、梅兰芳等都收藏过他的面人。
汤子博曾被当时的大总统黎元邀到,让汤子博给他捏“群仙祝寿”,祝寿的神仙要乘船,黎元洪让汤子博仿北海的船做。汤子博说北海的船太俗,神仙乘的船应该有荷花瓣,否定了大总统的意见。
“面人汤”的最大特别就是一个“活”字,特别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有一次,汤子博在天津捏面人,好多小孩围着看。他想看看小孩打架是什么表情,于是成心挡着一个小孩让他看不见,这小孩就挤旁边的小孩,俩人开始打驾。等他看清楚了,就把孩子打架的情态运用到面人中去。
汤子博自己捏面人的同时,还把最小的弟弟汤有益带在身边传授技艺,汤有益的手艺成熟后,哥俩在当时被誉为“面人汤”,汤有益擅长做古典戏剧人物,而汤子博则擅长做佛门人物。汤羽说:“听爷爷讲,当年宣统皇帝过生日的时候,太爷汤有益还被叫到紫禁城里捏过面人呢!”后因汤有益和汤子博各有风格与传人,为避免竞争,汤有益来到沈阳发展。
汤子博不但教了弟弟,还教了弟弟的儿子汤麟玉,也就是汤羽的爷爷。汤麟玉11岁的时候,开始跟随父亲和伯父学艺,在北京东安市场、天桥一带以卖面人为生。新中国成立后,汤林玉随着父亲汤有益来到了沈阳,先后在辽宁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在几十年的时间中,汤麟玉凭借对人物表情、动作、服饰等细致入微的观察,他在继承前辈面塑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注重赋予“面人就是面神”的灵性,以花鸟鱼虫、大型兽类、瓜果蔬菜、神仙佛像、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人物、现实生活人物为创作题材,创造了“揉、展、搓、拨、挑、捏”等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法。
汤麟玉的面塑主要以古典小说、戏曲中的人物和片段为创作题材。他捏的面人大的有半尺,小的可以在核桃大小的面团上捏出十八罗汉。
汤羽说,对于太爷爷和爷爷那两代“面人汤”来说,捏面人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的生活方式犹如过去老艺人一样,拿着个小马扎,背着大大的木制的工具盒,走街串巷,其流动而简朴的生活方式,与他的前辈们当年在北京街头度过的民间艺人生涯,一脉相承。
“文革”期间,面人不让做了,汤麟玉被安排到沈阳羽毛工艺厂上班。退休后,面人艺术始终没有登上大雅之堂,还曾一度回到竹签上成为孩子们的玩具,“爷爷退休后,又开始做面人,退休后又背起了他的大箱子,经常走故宫串公园。年过七旬的他不挑不拣,风餐露宿,饿了啃口面包,渴了喝瓶矿泉水,而他随手捏出的面人,总是会招来一群孩子,那些雉鸡串串花、形肖神似的小面人,让孩子们笑了,他也跟着笑……”汤羽回忆。
近些年,面人这项传统艺术又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汤麟玉培养的弟子不下百人,其中不少走出国门,到日本、韩国一展技艺。据说,在日本面人可以卖出很高的价钱,一个孙悟空就能卖到上百元(人民币)。“爷爷说,当年他的大爷汤子博爱国,誓死不为外国人做面人,但年代不一样了,现在是展示中国老手艺的好时候。”汤羽说,2006年,80岁高龄的汤麟玉完成了毕生的心愿,“面人汤”成功申报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年,老人幸福地闭上了双眼。
今年58岁的汤福祥,自小得父亲汤麟玉的线多年的努力,成为“面人汤”第三代传人。汤羽告诉记者,父亲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看着爷爷捏面人,而她小时候就看着父亲和爷爷一起捏面人,那时爷爷捏得快,父亲捏得慢,不过爷爷捏的都是传统人物,而父亲在配料和储存工艺上闯出了一条新路,而且与时俱进,创造出很多符合新时代精神的面人形象。
汤福祥的面人以写实为主,在捕捉人物、动物情感的瞬间变化上堪称一绝。“父亲性格内向,但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汤羽说。
汤羽说,她一直记得小时父亲给她讲爷爷的故事,“那是父亲还小的时候,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好不容易从乡下亲戚那弄来了一袋江米面,准备留着过年吃。没想到,爷爷每天上班时,都会带上一个饭盒子,里面装了整整一盒江米面,带到厂子里,就用来捏面人。等到奶奶发现爷爷的秘密之后,那袋子五十多斤的江米面,已经所剩无几了!这件事一直影响着父亲,他和爷爷一样,都是老实厚道的人,一辈子都勤劳本分地过日子,忠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忠实于家传的面人工艺。爷爷走街串巷地做面人,并没有意识到他这样做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传承和保护,他只知道,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他的手里丢掉,现在父亲和我也是这么想的。”
近些年,汤家人有了展示面塑技艺的机遇,面人作品先后参加各种活动,“每次举行皇寺庙会,站在我家展台前的人都挺多。”皇姑区文化馆还专门给“面人汤”提供了展览室,按说这些好事会让汤家人感到欣慰,可是汤羽说,这项百年传统技艺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以前走街串巷卖面人的方式,已经不能保证这门手艺的传承了,开发好新的市场是解决传承问题的最好方法。”
汤羽说,搞面塑必须有扎实的艺术功力,懂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得有一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指望靠它发财很难。“面人是手工艺品,一个好的作品可能得弄一天,一些面人的面部表情、细节都需要精雕细琢。‘面人汤’没有教男不教女、教内不教外的说道,但真正能扎下心跟面团使劲的年轻人并不多,我正在努力着,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汤家几代人都过着相对清贫的日子。但汤麟玉守着面饿着肚子不吃却捏成面人的境界,只能解释为“执著”。面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他们比旁人的责任更重,这大概是一种家族的宿命吧。
政协闭幕马尔代夫停供热水方舟子 钟南山深圳案人大 美女翻译凤凰传奇年收入过亿黄浦江千头死猪平安女友钟南山 被代言假药8岁男童娶61岁老妇唱功排行榜娃娃梨谢娜被曝怀孕乐嘉再缺席《非诚》日本大地震两周年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