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甜汤是广东人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在广东潮汕,人们喝“甜汤”讲究“正统”二字。细数配料,东京丸、姜薯、薏米、百合、莲子、白果……每一样都称得上传统的潮汕食材。其中,东京丸更是每个潮汕人的味蕾记忆,逢年过节,家人围坐,一碗东京丸汤,寓意团团圆圆,生活甜甜蜜蜜。
城市发展飞速,东京丸逐渐消失街头。然而,在东京薯“一村一品”专业村——濠江区滨海街道里前社区,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东京薯种植和东京丸加工大军,传统产业正焕发新活力。濠江区农业农村部门分管领导表示,濠江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全力打好东京薯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打造助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以东京薯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杏宇平台
那么,备受潮汕人喜爱的“东京丸”究竟有何魔力,在里前社区,我们一探究竟。
“‘东京丸’与‘东京’有关吗?”这是外地人常闹的笑话,“东京丸”名字不是出自地名,而是一种植物——东京薯。东京薯学名竹芋,味甘、性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茎多分枝,高约1.5公尺。枝上叶多,有长而窄的叶鞘,椭圆形叶片大而开展。
东京薯一年只收一造,主要用于制作东京丸。该过程基本都靠人工,工序十分繁琐,包含洗净、晾干、剥皮、磨薯、换水、搅拌、沉淀、吸水、筛粉、摇丸、晒丸等环节。其中,仅换水、搅拌、沉淀的程序至少重复三次,一直等到倒出的水足够清澈才算完成,差不多要花上一周的时间。另外,个头小的东京薯也不适合作为原材料,据当地人估计,制作一斤丸便需耗费六斤多薯,足见其珍贵程度。
由东京薯制成的东京丸可长时间保存,形似西米,但比西米还小,具有清肺止咳、清热去燥等功效,煮成糖水,口感软糯清甜,潮汕长大的孩子,对此都不会陌生。过去,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着东京丸,有小孩咳嗽或者上火,家里的老辈人就会嘱咐“吃碗东京丸汤”。逢年过节时,巧手的妇女将东京丸配合姜薯一起煮,再放一点点红糖,做成经典传统的潮式糖水,寓意“团团圆圆”。
对于老一辈潮汕人而言,做东京丸更像一种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做。”里前社区东京薯种植户罗英合介绍,以前种东京薯,主要供自家使用,逢年过节作为贡品敬神明,或是赠予亲友。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美食万千,乡味却是潮人最绕不开的话题。不少漂泊在外的潮人离开家乡,总要带上两瓶“东京丸”,这是藏在美食里的乡愁。
潮汕地区东京薯种植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加之东京丸制作工艺繁琐复杂,这款民俗小吃也正逐渐消失街头。不过,在里前社区,东京丸连年增产,传统产业正在复苏。
里前社区种植东京薯已有近百年历史,不过,曾经由于种植东京薯的经济效益不高,劳作辛苦,农户们基本都只是小面积种植,用于自用。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2019年,社区成立了礼前种养专业合作社,罗英合当选为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开始规模化种植东京薯。2020年,合作社在实验基地种了近10亩东京薯,共制成东京丸近3000斤,每斤东京丸可卖五六十元,效益良好。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加入东京薯种植大军,短短三年时间里,社区东京薯种植面积从二三十亩增至近百亩,产业年创收约200万元,成功申报“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不愁销路,种植的农户自然就多了。”罗英合介绍,以前种植户自产自销,只售邻近社区。有了合作社以后,产品直接由合作社收购,经统一包装后销售,卖价稳定,更不愁量大滞销。
合作社助农平台负责人陈增灿今年25岁,2019年,毕业后从广州回到家乡,在里前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罗宗奇的邀请下,成为合作社的一员,主要负责合作社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毕业于动漫设计类专业,陈增灿对产品推广有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保证产品质量,维护里前东京丸品牌形象;其次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宣传、改进包装等,匹配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有了陈增灿的加入,合作社的运营逐渐走向规范化,短视频成为主要推广方式;里前东京丸成为广东电视台、汕头电视台等官方媒体推荐美食。此外,合作社与濠江供销社合作,推出助农服务综合平台电商驿站,主要推广东京丸产品并开拓线上销售渠道,通过朋友圈和抖音等平台卖货。“线上渠道的销售占比逐渐增大。”陈增灿表示。
“预计今年下半年,东京丸标准化生产车间将投入使用。”汕头市驻滨海街道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队长林文生表示,工作队携手里前社区,正全力推进东京丸标准化生产,完成产品生产质量认证,为进一步打响市场品牌,进军大市场做准备。陈增灿也有着同样的信心:“不只是简单卖货,我们的目标,是将东京薯和东京丸打造成地方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