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早期的“心灵鸡汤”虽然从一开始就带着虚假温情、思想浅薄、抹煞反思、给现实涂脂抹粉的本质缺点,但在当时是有着积极作用的。90年代的美文型“鸡汤文”撕开了当时图书媒体刻板面目的一个口子,对刚刚结束特殊年代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紧张起到了抚平伤痕的作用,同时启发了刚开启城市化进程、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心灵。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大众审美发生变迁,人们的思想认知水平越来越高,接受信息的渠道日渐多样,自然对美文型“鸡汤文”的兴趣日渐消退。但奇怪的是,环视如今的媒体场域,不论是书籍出版、还是网络传媒,“鸡汤文”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进入了全面开花、类型多样、上下通吃的黄金时代。它们戴上了文化的面具,欺骗着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
一是“传统智慧型”——这类“鸡汤文”仍然秉持“美文型”的本分,但主要是以解读或“伪解读”各类经典文本的面目出现。比如市面上许多对《孔子》《庄子》《孟子》,马可奥、勒留、叔本华著作的“感悟”,就是通过将经典文本予以庸俗化,打着“传统智慧”旗号行“鸡汤文学”之实。
二是“厚黑学型”——津津乐道于古往今来的各种厚黑故事:古代将相如何运用权术、手腕,历代名人怎样升官、发财、成功——将“成功学”伪装成古人的智慧,或衍生出“职场升迁XX条原则”之类。这类鸡汤文主要给那些野心勃勃但又不踏实耕耘的人。据说目前有些购物网站,还特意把这类书打包成“人生不得不读的四本书” “成功人士必读”系列进行销售,贩卖庸俗价值观,但销量却极为可观。这类书籍极其不推荐。
三是“知识干货型”——专门针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当前,这类“知识中产阶层”往往具有一种“阶层下跌”的焦虑感,长期的学习生涯又催生了他们对知识的敬重。但受制于忙碌的职业生涯,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弥补短板,缓解焦虑。于是戴着“知识干货”面具的“鸡汤文”应运而生,这类文章或是转述新知、如“一句话了解某某理论”,或是缩写书籍、如“三分钟看懂某某书籍”,搞出各种思维导图。这种抽去了血肉和思考过程的所谓“干货”充其量只是“观点”而已,不过是高级一些的“鸡汤文”。
自媒体给了每个人言说的机会,降低了发表言论的成本,这本是好事。但绝不是靠这些虚伪的解读来博人眼球。如果长期这样,媒体最重要的品质——坚守、真实,则全然被消解。
“鸡汤文”的面具越来越多,识别难度也同步加大。如今“鸡汤文”已成多层次、多维度、针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庞大文体类别、涉及各种题材,再也不是当初报纸杂志上一篇小美文的羞涩模样了。
现如今,最重要的是要对“鸡汤文”进行适当引导。所以针对当下变种“鸡汤文”的整顿,应当引导、鼓励读者多反思生活本身,而不是一味说教。因为,当一个人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谁、该如何生活的时候,他就已经走出“鸡汤”了。也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